丹心向阳映丹霞
丹心向阳映丹霞
丹心向阳映丹霞近日,经过十余年改造和扩建(kuòjiàn)的(de)北京大葆台遗址博物馆重新开放。作为北京地区(běijīngdìqū)最具代表性的汉代历史文化专题博物馆,它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打卡,领略大汉风采!
大葆台汉墓(mù)遗址发现于1974年,是我国发现的第一座拥有完整最高(zuìgāo)葬制——“黄肠题凑”的西汉诸侯王(zhūhóuwáng)墓。它也是北京地区(běijīngdìqū)发现的规模最大、等级最高、保存最完整的汉代墓葬,对研究汉代丧葬制度和汉代历史具有重要价值,2021年入选“百年百大考古发现”。
这是5月(yuè)20日拍摄的北京大葆台遗址(yízhǐ)博物馆。 新华社记者 陈钟昊 摄大葆台汉墓是如何发现的?“黄肠题(huángchángtí)凑”有何特殊的地方?重新开放的新馆会给大众带来哪些惊喜?
大葆台(dàbǎotái)汉墓位于北京市丰台区郭公庄西南侧的大葆台村。1974年6月,在此地施工修建东方红炼油厂(今为燕山石化(shíhuà))的油库基础设施时,北京地质地形勘测处意外地在一个大土包下方挖掘出白膏泥和木炭,进而发现(fāxiàn)此地有墓葬。考古人员随后(suíhòu)确认是西汉墓。这一发现,为大葆台汉墓的探寻之旅揭开(jiēkāi)了序幕。
【注:1972年(nián)长沙马王堆汉墓的发现同样是先(xiān)发掘出了白膏泥和木炭。】
大葆台发现的封土范围东西长约100米,南北宽约80米,高约10米。墓葬坐北朝南,俯瞰(fǔkàn)呈“凸”字形(zìxíng),墓坑口大底小形如斗状,墓底南北长23.2米,东西宽18米,距地表(dìbiǎo)4.7米。
全墓由墓道、黄肠题凑(còu)、外回廊(huíláng)、内回廊、前室、后室(hòushì)等组成。墓室中心(zhōngxīn)的后半部分是放置棺椁的后室,相当于主人生前的寝殿。墓室中心的前半部分是前室,象征主人生前宴请宾客、会见臣僚、处理公务的前堂,这里陈设着一组(yīzǔ)宽大的黑漆朱彩坐(zuò)榻。前室、后室之外,是几重高大的“宫墙”,“宫墙”之间形成了内回廊和外回廊,其中最内一层“宫墙”即“黄肠题凑”。
一号墓展区完整展示了汉代“梓宫、便房、黄肠题凑(còu)”(由后至前)葬制(5月20日摄)。新华社记者 陈钟昊 摄前期清理出的(de)一号墓和(hé)(hé)二号墓规模已经远超马王堆汉墓,属于诸侯王级别的高等级墓葬,其墓主人一定是汉代燕蓟区域的某位(mǒuwèi)诸侯王。在墓道中,考古队员们发现了几件珍贵的文物,包括西汉昭宣时期的五铢钱和一把刻有“渔”字的铁斧,这成为了给(gěi)墓葬准确断代的第一个(dìyígè)线索,将墓主人的生活年代锁定在汉武帝、昭帝和宣帝时期。
大葆台西汉(xīhàn)墓出土的一件漆器上刻有“二十四年五月丙辰(bǐngchén)丞”字样。这成了考证墓主人身份(shēnfèn)的关键(guānjiàn)器物。西汉共有12位燕王(wèiyànwáng),在位24年以上的只有四人:燕康王刘嘉、燕王刘定(liúdìng)国、燕剌王刘旦、广阳顷王刘建。显然,墓主人只能是他们四人中的一位。而墓葬出土的五铢钱始铸于汉武帝元狩五年(前118年),刘嘉死于前151年,刘定国死于(guósǐyú)前127年,当时还没有五铢钱,所以他俩不可能是墓主人。
燕刺王刘旦是汉武帝第三子,从小被封为燕王,因在(yīnzài)(zài)汉昭帝时谋反致使燕国封号被削,燕地(yàndì)也改称广阳郡。刘旦之墓戾陵在今天的(de)石景山区,不可能葬在大葆台。此外,在这个诸侯王级别的汉墓(hànmù)中,出土了汉代最高葬制“黄肠题凑”,表明墓主人不可能是因谋反获罪的刘旦。排除了上述三人,墓主人的身份就此揭晓——刘旦之子刘建,前(qián)73年至前45年在位。
刘旦(liúdàn)死后(hòu),刘建被贬为庶民流落民间。汉宣帝即位之后,恢复了刘建诸侯王的(de)地位,改广阳郡为广阳国,而刘建死后谥号为“广阳顷王”。
从王子到(dào)庶民,再到诸侯王,大起大落的人生经历使刘建看透了人世间的成败得失。他的为人处世与父亲刘旦刚好(gānghǎo)相反(xiāngfǎn),父亲折腾,他平和;父亲野心勃勃,他却随遇而安。
对于刘旦(liúdàn)所(suǒ)获的“剌”字谥号,其含义为“暴戾无亲,嗜杀”,显然极具贬义。相较之下,刘建的谥号“顷”字,意为“甄心动惧,敏以(mǐnyǐ)敬慎,敏以敬顺”,即战战兢兢、小心谨慎、安分守己,这(zhè)表明他一生都保持着谨小慎微的态度。
大葆台汉墓是广阳顷王刘建与其(yǔqí)王后的(de)合葬墓,一号(yīhào)墓主人为刘建,二号墓主人为其王后。墓室的中心是梓宫(zǐgōng)、便房和“黄肠题凑”。所谓梓宫,就是用梓木制作的棺椁。广阳顷王的梓宫共有五重,犹如俄罗斯套娃,放置在(zài)墓室后部正中的棺床上,形成三棺二椁的格局。所谓便房,就是墓主人灵魂休息的地方,位于墓室前半部分。
【注(zhù):《荀子·礼论》记载:“天子棺椁七重,诸侯(zhūhóu)五重,大夫三重,士再重。”】
《汉书·霍光传(huòguāngchuán)》记载,霍光死后,皇帝赐给他“梓宫、便房、黄肠题凑各一具”,这是文献中最早出现的“黄肠题凑”一词。三国(sānguó)时魏人苏林曾对其进行(jìnxíng)注释:“以柏木黄心致累棺外,故曰黄肠;木头(mùtou)皆内向,故曰题凑。”
顾名思义,“黄肠”即去皮后的(de)(de)柏木条。因为柏木心是黄色的,切割成长条状后,宛如一根(gēn)根黄色的肠子。“题凑”即把切割成长条状的柏木条,端头向内码放在一起。“黄肠”强调的是材质和颜色,即黄心柏木;“题凑”强调的是摆放形式和结构,即木材端头向内层层垒(lěi)叠。“黄肠题凑”就是以黄心柏木条,按向心方式垒成(lěichéng)的木墙。
刘建(liújiàn)的墓室由15880根黄柏木垒成。墓室木墙总长42米、高3米、厚0.9米。这些黄柏木长90厘米,截面10厘米见方,一根一根地(dì)逐层叠加。各层黄柏木之间(zhījiān)无榫卯固定,但堆垒十分坚固,顶端以压边木加固。黄柏木截面对着(zhe)五重棺椁,朝向中央,整齐地把棺椁围拢(wéilǒng)起来,可谓气派无比。
这是5月20日拍摄的一号墓“黄肠题凑”所用的柏木(bǎimù)(bǎimù)条。新华社记者 陈钟昊 摄之所以选择柏木,有四个原因。第一,柏树(bǎishù)生长周期长,且是名贵木材,多用于木椁、庙宇、殿堂、庭院等处。第二(dìèr),柏木剥皮后呈黄色,颜色高贵,可显示墓主(mùzhǔ)身份地位。第三,柏木材质优良,坚固耐用,经久不坏,耐水湿,抗腐性强(qiáng),有香气。发掘时,考古工作人员能闻到浓郁的柏木香气。这些特点(tèdiǎn)可以起到防土侵、防水患、防霉变、防虫蛀的作用。第四,相传柏木可以驱邪,能抵御一种专吃死人脑子的怪物。古代墓地大都(dàdū)栽种柏树,与这个传说有关。
至于采用“题凑”的结构方式(fāngshì),主要是为了墓室的坚固,因为这种(zhèzhǒng)结构可以有效缓解封(fēng)土堆对棺椁的压力。耗费巨量柏木垒成的长方形内椁围墙,使来自上层顶板和封土层的巨大(jùdà)压力被(bèi)抵消。大葆台西汉墓的考古发掘(fājué)印证了这一点,墓中的“黄肠题凑”结构整齐,异常坚固。此外,大葆台汉墓还在棺椁的顶部和底部填入了木炭和白膏泥,然后以土层夯实。这样,墓室的密封性更(gèng)好,更有利于防潮,也更加坚固。
作为汉代典型的丧葬制度,黄肠题凑乃“天子之制也”,是西汉(xīhàn)最高等级的墓葬制度。大葆台汉墓是目前(mùqián)已发现的规模最大、最豪华的“黄肠题凑”墓。这种最高规格的丧葬形式只有皇帝能够使用。如果(rúguǒ)皇帝特许,王室贵族(wángshìguìzú)和朝廷重臣也可以使用,但一般不准用柏木,而是用杂木替代(tìdài)。
例如老山(lǎoshān)汉墓也有“黄肠题凑”,但只(zhǐ)在墓门使用(shǐyòng)了柏木,墓室里使用的是栗木等杂木。而大葆台汉墓的“黄肠题凑”百分之百为柏木,奢华程度不言而喻。
汉朝兴厚葬之风,然而黄柏木的数量有限且(qiě)生长周期长,大量砍伐导致黄柏木资源枯竭,至东汉时已采用涂有黄色颜料的黄肠石替代(tìdài)黄柏木。《后汉书·礼仪(lǐyí)志》中记载“方石治黄肠题凑便房如礼”。
大葆台汉墓以其(qí)规模宏大(guīmóhóngdà)、墓室结构保存完整清晰和随葬内容丰富在我国秦汉考古中占据独特地位。它(tā)是在“黄肠题凑”走向完备(wánbèi)时期的一座(yīzuò)墓葬,对于建立“黄肠题凑”的发展系谱和历程提供了一个特别重要的参考;它为研究汉代的殡葬制度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让人们对汉墓结构有了更为准确和全面的了解。
有种说法叫“汉朝墓室十室九空”,这是因为汉代厚葬之风盛行(shèngxíng),而东西一多(yīduō)就容易被人惦记。尽管(jǐnguǎn)遭遇盗墓和焚烧,大葆台汉墓发掘时依然出土了陶器、铜器、铁器、漆器、玉器、丝织品等文物千余件。
其中,出土的文物主要有玉舞人、玉觿、螭虎纹(wén)玉佩(yùpèi)、龙凤纹韘形佩、鎏金嵌玉龙头枕、六博棋、鎏金铜铺首、金缕玉衣残片、鸡血玛瑙等,为我们勾勒出了两千多年前(qián)北京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轮廓。
图片来自“北京考古遗址博物馆”公众(gōngzhòng)号
图片来自“北京考古遗址博物馆”公众(gōngzhòng)号
图片来自“北京考古(kǎogǔ)遗址博物馆”公众号鎏金铜铺首为龙首造型,面部特征鲜明,双目圆睁(zhēng),眉毛上扬,面颊微鼓,阔口大张,利齿毕现,十分醒目。不过,铺首原有衔环(xiánhuán),出土时长鼻(zhǎngbí)下方的圆环缺失。铺首主要附着于门户或器物上,就是我们现在门上的“拉手”装饰件,集装饰与实用于一身,映射出西汉时期的文化(wénhuà)风貌和社会风尚。
图片来自“北京考古遗址博物馆”公众号螭(chī)(chī)虎玉佩出土于二号墓,圆廓中间(zhōngjiān)透雕一盘曲螭虎,螭虎细眉圆眼,直鼻阔嘴,双耳外耸,独角长卷。螭即无角(wújiǎo)龙。螭为阴,代表地;虎为阳,代表天——合为螭虎,意指天地合,阴阳接,象征着皇权与吉祥。
图片来自“北京考古(kǎogǔ)遗址博物馆(bówùguǎn)”公众号龙凤纹韘(shè)(shè)形佩为白玉制成,双面雕刻,呈韘形,两侧透雕龙凤纹,龙身蜿蜒,凤首高昂,栩栩如生。玉佩纹饰简洁脱俗,纹饰间巧妙组合,为研究北京地区汉代出土玉器纹样提供了极(jí)有价值的实物资料。更重要的是,在外形设计上,璧与韘的巧妙结合(jiéhé)尤为引人注目,这种独特的设计在韘形佩中极为罕见,是已知汉代出土玉器中的孤品。
出土的刻有“渔”字的铁斧印证了北京地区自古就是盐铁重地的史实。“渔”字可谓汉代(hàndài)渔阳铁官作坊的“商标”。《汉书·地理(dìlǐ)志下》记载,“渔阳有铁”。铁官,即秦汉时期管理铁器冶铸事业的官方机构,汉武帝(hànwǔdì)时实行盐铁官营(tiěguānyíng)政策,禁止私营,渔阳就设有一个铁官作坊,而这件渔阳铁斧是首次(shǒucì)发现的渔阳铁官作坊的产品。
除此之外,大葆台汉墓还是(shì)(shì)唯一保存完整的西汉车马(chēmǎ)殉葬遗迹。在墓室南端的墓道里,是3辆木质彩漆双轮单辕(dānyuán)马车和11具马骨的车马坑。这些殉葬车马是墓主生前使用的真车马,因墓顶坍塌砸坏(záhuài),但仍能看出原来的形制。车周身(zhōushēn)涂黑漆,车轮加饰红漆绘彩,车上装有伞盖,伞盖上装饰有鎏金的盖弓帽,外形华丽。这种车按汉朝的仪制叫作“朱斑轮青盖车”,专供皇太子及诸侯王乘坐。
复原的一号墓车马。图片来自“北京考古遗址博物馆(bówùguǎn)”公众号
这是(zhèshì)5月20日拍摄的一号墓车马(chēmǎ)库。新华社记者 陈钟昊 摄4、重焕生机
1979年(nián)11月,北京市大葆台西汉墓(mù)博物馆开始筹建。1983年12月1日,原址上(shàng)建造的大葆台西汉墓博物馆对外开放,这也是我国第一座汉代墓葬博物馆,1995年10月公布为北京市第五批(dìwǔpī)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然而,历经岁月洗礼,原馆建筑和(hé)(hé)设施逐渐老旧,已不能满足遗址保护和观众参观的需求,2012年起博物馆闭馆。
2022年9月(yuè),大葆台(dàbǎotái)西汉墓(mù)遗址保护及博物馆改建工程项目建议书获得北京市发改委的批复,之后进入实施阶段。2025年5月20日,大葆台西汉墓博物馆以新身份——北京考古遗址博物馆“一馆三址”中的大葆台遗址馆区(guǎnqū)重装亮相。
新馆总建筑面积7600平方米(píngfāngmǐ),其中地上面积3480平方米,地下面积4120平方米。展陈面积2800平方米,设有基本陈列展厅与临时展厅。为了更好展示(zhǎnshì)汉代(hàndài)墓葬文化(wénhuà),此次改建(gǎijiàn)在设计风格、结构规划及外立面打造上,处处彰显汉代质朴、闳放的文化内涵。其中建筑造型取意汉代墓葬形制,采用覆斗式造型,四面放坡,配合以夯土(hāngtǔ)立面材质。
建筑设计尊重原有遗址及地貌,遵循“整体保护”与“最小干预”原则,一号墓(mù)在室内展厅展示;二号墓在室外地面通过硬质铺装等材质再现墓室形制(xíngzhì);金代水井设在外庭院形成景观空间;封土堆通过绿化步道融入(róngrù)参观流线(liúxiàn)。
主入口隔扇墙(qiáng)立面(miàn)纹理提取“黄肠题凑”中的(de)题凑形式,正面横向纹理为“黄肠题凑”的延展面,侧面为“黄肠题凑”的截断面,从而巧妙运用了黄肠题凑葬制文化特点。
值得一提的是,项目(xiàngmù)还整体通过采用绿色建材、装配式结构、节水器具和节能(jiénéng)电气系统等(děng),结合自然采光、通风等适宜技术策略,实现绿色低碳、节能环保。
新馆依托丰富的(de)文物资源和创新的展陈形式,运用包括AR技术和三维数字扫描技术等在内的先进技术手段,对大葆台西汉墓的文化内涵、所出土的文物进行细致解读,让文物“活起来(qǐlái)”。观众只需(xū)通过上传现场照片,就可了解墓主人的下葬过程(guòchéng)、墓葬内原有场景(chǎngjǐng)以及相关(xiāngguān)出土文物所蕴含的意义和价值。此外,博物馆也将继续作为社会教育活动和科普(kēpǔ)教育活动基地,进行汉代文化科普,观众来此可以体验投壶、写竹简、穿汉服和模拟考古等。
新馆重新开放后,同步(tóngbù)推出了两大重磅展览《汉风(fēng)轪华(huá)——马王堆生活艺术特展》和《勃碣都会 幽燕华章——西汉广阳国历史文化展》。《汉风轪华——马王堆生活艺术特展》从财富、饮食(yǐnshí)、服饰、典籍四大维度,全方位展现西汉贵族的精致生活与精神追求。
图片(túpiàn)来自“北京考古遗址博物馆”公众号常设展览《勃碣都会 幽燕华章——西汉(xīhàn)广阳国历史文化展》则(zé)以(yǐ)丰富的文物展陈和精心设置的复原场景多角度展示汉代幽燕地区多姿多彩的社会风貌,凸显燕国、广阳国对北京地区汉代社会生活、物质文化、思想信仰(xìnyǎng)等诸多方面的重要影响。
1. 岳强,《位于丰台区(fēngtáiqū)的西汉王陵,其奢华体现(tǐxiàn)在“黄肠题凑”》,北京日报
2. 杨丽娟,《大葆台遗址博物馆重张,再次唤醒沉睡(chénshuì)两千多年的北京(běijīng)记忆》,北京日报
3. 北京晚报,《“黄肠题(huángchángtí)凑”奇在何处》
4. 侯晓晨,《大葆台西汉墓博物馆 直面神秘(shénmì)古墓》,北京青年报(běijīngqīngniánbào)
5. 王旭晓,《汉代人为何(wèihé)喜欢厚葬》,澎湃新闻
6. 展(zhǎn)圣洁(shèngjié),《北京大葆台遗址博物馆5月20日重张开放,将设马王堆展》,新京报
7. 秦金月,《北京大葆台遗址博物馆(bówùguǎn)新馆开放 重现西汉墓“黄肠题(huángchángtí)凑”》,中国网
8. 北京文博(wénbó),《「文物里的北京」第十一集:大葆台(dàbǎotái)汉墓的前世今生》
9. 北京(běijīng)文博,《「文物里的北京」第十二集:大葆台黄肠题凑》
10. 北京(běijīng)文博,《「文物里的北京」第十三集:玉(yù)舞人和玉觽——汉代的柔情和浪漫》
近日,经过十余年改造和扩建(kuòjiàn)的(de)北京大葆台遗址博物馆重新开放。作为北京地区(běijīngdìqū)最具代表性的汉代历史文化专题博物馆,它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打卡,领略大汉风采!
大葆台汉墓(mù)遗址发现于1974年,是我国发现的第一座拥有完整最高(zuìgāo)葬制——“黄肠题凑”的西汉诸侯王(zhūhóuwáng)墓。它也是北京地区(běijīngdìqū)发现的规模最大、等级最高、保存最完整的汉代墓葬,对研究汉代丧葬制度和汉代历史具有重要价值,2021年入选“百年百大考古发现”。
这是5月(yuè)20日拍摄的北京大葆台遗址(yízhǐ)博物馆。 新华社记者 陈钟昊 摄大葆台汉墓是如何发现的?“黄肠题(huángchángtí)凑”有何特殊的地方?重新开放的新馆会给大众带来哪些惊喜?
大葆台(dàbǎotái)汉墓位于北京市丰台区郭公庄西南侧的大葆台村。1974年6月,在此地施工修建东方红炼油厂(今为燕山石化(shíhuà))的油库基础设施时,北京地质地形勘测处意外地在一个大土包下方挖掘出白膏泥和木炭,进而发现(fāxiàn)此地有墓葬。考古人员随后(suíhòu)确认是西汉墓。这一发现,为大葆台汉墓的探寻之旅揭开(jiēkāi)了序幕。
【注:1972年(nián)长沙马王堆汉墓的发现同样是先(xiān)发掘出了白膏泥和木炭。】
大葆台发现的封土范围东西长约100米,南北宽约80米,高约10米。墓葬坐北朝南,俯瞰(fǔkàn)呈“凸”字形(zìxíng),墓坑口大底小形如斗状,墓底南北长23.2米,东西宽18米,距地表(dìbiǎo)4.7米。
全墓由墓道、黄肠题凑(còu)、外回廊(huíláng)、内回廊、前室、后室(hòushì)等组成。墓室中心(zhōngxīn)的后半部分是放置棺椁的后室,相当于主人生前的寝殿。墓室中心的前半部分是前室,象征主人生前宴请宾客、会见臣僚、处理公务的前堂,这里陈设着一组(yīzǔ)宽大的黑漆朱彩坐(zuò)榻。前室、后室之外,是几重高大的“宫墙”,“宫墙”之间形成了内回廊和外回廊,其中最内一层“宫墙”即“黄肠题凑”。
一号墓展区完整展示了汉代“梓宫、便房、黄肠题凑(còu)”(由后至前)葬制(5月20日摄)。新华社记者 陈钟昊 摄前期清理出的(de)一号墓和(hé)(hé)二号墓规模已经远超马王堆汉墓,属于诸侯王级别的高等级墓葬,其墓主人一定是汉代燕蓟区域的某位(mǒuwèi)诸侯王。在墓道中,考古队员们发现了几件珍贵的文物,包括西汉昭宣时期的五铢钱和一把刻有“渔”字的铁斧,这成为了给(gěi)墓葬准确断代的第一个(dìyígè)线索,将墓主人的生活年代锁定在汉武帝、昭帝和宣帝时期。
大葆台西汉(xīhàn)墓出土的一件漆器上刻有“二十四年五月丙辰(bǐngchén)丞”字样。这成了考证墓主人身份(shēnfèn)的关键(guānjiàn)器物。西汉共有12位燕王(wèiyànwáng),在位24年以上的只有四人:燕康王刘嘉、燕王刘定(liúdìng)国、燕剌王刘旦、广阳顷王刘建。显然,墓主人只能是他们四人中的一位。而墓葬出土的五铢钱始铸于汉武帝元狩五年(前118年),刘嘉死于前151年,刘定国死于(guósǐyú)前127年,当时还没有五铢钱,所以他俩不可能是墓主人。
燕刺王刘旦是汉武帝第三子,从小被封为燕王,因在(yīnzài)(zài)汉昭帝时谋反致使燕国封号被削,燕地(yàndì)也改称广阳郡。刘旦之墓戾陵在今天的(de)石景山区,不可能葬在大葆台。此外,在这个诸侯王级别的汉墓(hànmù)中,出土了汉代最高葬制“黄肠题凑”,表明墓主人不可能是因谋反获罪的刘旦。排除了上述三人,墓主人的身份就此揭晓——刘旦之子刘建,前(qián)73年至前45年在位。
刘旦(liúdàn)死后(hòu),刘建被贬为庶民流落民间。汉宣帝即位之后,恢复了刘建诸侯王的(de)地位,改广阳郡为广阳国,而刘建死后谥号为“广阳顷王”。
从王子到(dào)庶民,再到诸侯王,大起大落的人生经历使刘建看透了人世间的成败得失。他的为人处世与父亲刘旦刚好(gānghǎo)相反(xiāngfǎn),父亲折腾,他平和;父亲野心勃勃,他却随遇而安。
对于刘旦(liúdàn)所(suǒ)获的“剌”字谥号,其含义为“暴戾无亲,嗜杀”,显然极具贬义。相较之下,刘建的谥号“顷”字,意为“甄心动惧,敏以(mǐnyǐ)敬慎,敏以敬顺”,即战战兢兢、小心谨慎、安分守己,这(zhè)表明他一生都保持着谨小慎微的态度。
大葆台汉墓是广阳顷王刘建与其(yǔqí)王后的(de)合葬墓,一号(yīhào)墓主人为刘建,二号墓主人为其王后。墓室的中心是梓宫(zǐgōng)、便房和“黄肠题凑”。所谓梓宫,就是用梓木制作的棺椁。广阳顷王的梓宫共有五重,犹如俄罗斯套娃,放置在(zài)墓室后部正中的棺床上,形成三棺二椁的格局。所谓便房,就是墓主人灵魂休息的地方,位于墓室前半部分。
【注(zhù):《荀子·礼论》记载:“天子棺椁七重,诸侯(zhūhóu)五重,大夫三重,士再重。”】
《汉书·霍光传(huòguāngchuán)》记载,霍光死后,皇帝赐给他“梓宫、便房、黄肠题凑各一具”,这是文献中最早出现的“黄肠题凑”一词。三国(sānguó)时魏人苏林曾对其进行(jìnxíng)注释:“以柏木黄心致累棺外,故曰黄肠;木头(mùtou)皆内向,故曰题凑。”
顾名思义,“黄肠”即去皮后的(de)(de)柏木条。因为柏木心是黄色的,切割成长条状后,宛如一根(gēn)根黄色的肠子。“题凑”即把切割成长条状的柏木条,端头向内码放在一起。“黄肠”强调的是材质和颜色,即黄心柏木;“题凑”强调的是摆放形式和结构,即木材端头向内层层垒(lěi)叠。“黄肠题凑”就是以黄心柏木条,按向心方式垒成(lěichéng)的木墙。
刘建(liújiàn)的墓室由15880根黄柏木垒成。墓室木墙总长42米、高3米、厚0.9米。这些黄柏木长90厘米,截面10厘米见方,一根一根地(dì)逐层叠加。各层黄柏木之间(zhījiān)无榫卯固定,但堆垒十分坚固,顶端以压边木加固。黄柏木截面对着(zhe)五重棺椁,朝向中央,整齐地把棺椁围拢(wéilǒng)起来,可谓气派无比。
这是5月20日拍摄的一号墓“黄肠题凑”所用的柏木(bǎimù)(bǎimù)条。新华社记者 陈钟昊 摄之所以选择柏木,有四个原因。第一,柏树(bǎishù)生长周期长,且是名贵木材,多用于木椁、庙宇、殿堂、庭院等处。第二(dìèr),柏木剥皮后呈黄色,颜色高贵,可显示墓主(mùzhǔ)身份地位。第三,柏木材质优良,坚固耐用,经久不坏,耐水湿,抗腐性强(qiáng),有香气。发掘时,考古工作人员能闻到浓郁的柏木香气。这些特点(tèdiǎn)可以起到防土侵、防水患、防霉变、防虫蛀的作用。第四,相传柏木可以驱邪,能抵御一种专吃死人脑子的怪物。古代墓地大都(dàdū)栽种柏树,与这个传说有关。
至于采用“题凑”的结构方式(fāngshì),主要是为了墓室的坚固,因为这种(zhèzhǒng)结构可以有效缓解封(fēng)土堆对棺椁的压力。耗费巨量柏木垒成的长方形内椁围墙,使来自上层顶板和封土层的巨大(jùdà)压力被(bèi)抵消。大葆台西汉墓的考古发掘(fājué)印证了这一点,墓中的“黄肠题凑”结构整齐,异常坚固。此外,大葆台汉墓还在棺椁的顶部和底部填入了木炭和白膏泥,然后以土层夯实。这样,墓室的密封性更(gèng)好,更有利于防潮,也更加坚固。
作为汉代典型的丧葬制度,黄肠题凑乃“天子之制也”,是西汉(xīhàn)最高等级的墓葬制度。大葆台汉墓是目前(mùqián)已发现的规模最大、最豪华的“黄肠题凑”墓。这种最高规格的丧葬形式只有皇帝能够使用。如果(rúguǒ)皇帝特许,王室贵族(wángshìguìzú)和朝廷重臣也可以使用,但一般不准用柏木,而是用杂木替代(tìdài)。
例如老山(lǎoshān)汉墓也有“黄肠题凑”,但只(zhǐ)在墓门使用(shǐyòng)了柏木,墓室里使用的是栗木等杂木。而大葆台汉墓的“黄肠题凑”百分之百为柏木,奢华程度不言而喻。
汉朝兴厚葬之风,然而黄柏木的数量有限且(qiě)生长周期长,大量砍伐导致黄柏木资源枯竭,至东汉时已采用涂有黄色颜料的黄肠石替代(tìdài)黄柏木。《后汉书·礼仪(lǐyí)志》中记载“方石治黄肠题凑便房如礼”。
大葆台汉墓以其(qí)规模宏大(guīmóhóngdà)、墓室结构保存完整清晰和随葬内容丰富在我国秦汉考古中占据独特地位。它(tā)是在“黄肠题凑”走向完备(wánbèi)时期的一座(yīzuò)墓葬,对于建立“黄肠题凑”的发展系谱和历程提供了一个特别重要的参考;它为研究汉代的殡葬制度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让人们对汉墓结构有了更为准确和全面的了解。
有种说法叫“汉朝墓室十室九空”,这是因为汉代厚葬之风盛行(shèngxíng),而东西一多(yīduō)就容易被人惦记。尽管(jǐnguǎn)遭遇盗墓和焚烧,大葆台汉墓发掘时依然出土了陶器、铜器、铁器、漆器、玉器、丝织品等文物千余件。
其中,出土的文物主要有玉舞人、玉觿、螭虎纹(wén)玉佩(yùpèi)、龙凤纹韘形佩、鎏金嵌玉龙头枕、六博棋、鎏金铜铺首、金缕玉衣残片、鸡血玛瑙等,为我们勾勒出了两千多年前(qián)北京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轮廓。
图片来自“北京考古遗址博物馆”公众(gōngzhòng)号
图片来自“北京考古遗址博物馆”公众(gōngzhòng)号
图片来自“北京考古(kǎogǔ)遗址博物馆”公众号鎏金铜铺首为龙首造型,面部特征鲜明,双目圆睁(zhēng),眉毛上扬,面颊微鼓,阔口大张,利齿毕现,十分醒目。不过,铺首原有衔环(xiánhuán),出土时长鼻(zhǎngbí)下方的圆环缺失。铺首主要附着于门户或器物上,就是我们现在门上的“拉手”装饰件,集装饰与实用于一身,映射出西汉时期的文化(wénhuà)风貌和社会风尚。
图片来自“北京考古遗址博物馆”公众号螭(chī)(chī)虎玉佩出土于二号墓,圆廓中间(zhōngjiān)透雕一盘曲螭虎,螭虎细眉圆眼,直鼻阔嘴,双耳外耸,独角长卷。螭即无角(wújiǎo)龙。螭为阴,代表地;虎为阳,代表天——合为螭虎,意指天地合,阴阳接,象征着皇权与吉祥。
图片来自“北京考古(kǎogǔ)遗址博物馆(bówùguǎn)”公众号龙凤纹韘(shè)(shè)形佩为白玉制成,双面雕刻,呈韘形,两侧透雕龙凤纹,龙身蜿蜒,凤首高昂,栩栩如生。玉佩纹饰简洁脱俗,纹饰间巧妙组合,为研究北京地区汉代出土玉器纹样提供了极(jí)有价值的实物资料。更重要的是,在外形设计上,璧与韘的巧妙结合(jiéhé)尤为引人注目,这种独特的设计在韘形佩中极为罕见,是已知汉代出土玉器中的孤品。
出土的刻有“渔”字的铁斧印证了北京地区自古就是盐铁重地的史实。“渔”字可谓汉代(hàndài)渔阳铁官作坊的“商标”。《汉书·地理(dìlǐ)志下》记载,“渔阳有铁”。铁官,即秦汉时期管理铁器冶铸事业的官方机构,汉武帝(hànwǔdì)时实行盐铁官营(tiěguānyíng)政策,禁止私营,渔阳就设有一个铁官作坊,而这件渔阳铁斧是首次(shǒucì)发现的渔阳铁官作坊的产品。
除此之外,大葆台汉墓还是(shì)(shì)唯一保存完整的西汉车马(chēmǎ)殉葬遗迹。在墓室南端的墓道里,是3辆木质彩漆双轮单辕(dānyuán)马车和11具马骨的车马坑。这些殉葬车马是墓主生前使用的真车马,因墓顶坍塌砸坏(záhuài),但仍能看出原来的形制。车周身(zhōushēn)涂黑漆,车轮加饰红漆绘彩,车上装有伞盖,伞盖上装饰有鎏金的盖弓帽,外形华丽。这种车按汉朝的仪制叫作“朱斑轮青盖车”,专供皇太子及诸侯王乘坐。
复原的一号墓车马。图片来自“北京考古遗址博物馆(bówùguǎn)”公众号
这是(zhèshì)5月20日拍摄的一号墓车马(chēmǎ)库。新华社记者 陈钟昊 摄4、重焕生机
1979年(nián)11月,北京市大葆台西汉墓(mù)博物馆开始筹建。1983年12月1日,原址上(shàng)建造的大葆台西汉墓博物馆对外开放,这也是我国第一座汉代墓葬博物馆,1995年10月公布为北京市第五批(dìwǔpī)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然而,历经岁月洗礼,原馆建筑和(hé)(hé)设施逐渐老旧,已不能满足遗址保护和观众参观的需求,2012年起博物馆闭馆。
2022年9月(yuè),大葆台(dàbǎotái)西汉墓(mù)遗址保护及博物馆改建工程项目建议书获得北京市发改委的批复,之后进入实施阶段。2025年5月20日,大葆台西汉墓博物馆以新身份——北京考古遗址博物馆“一馆三址”中的大葆台遗址馆区(guǎnqū)重装亮相。
新馆总建筑面积7600平方米(píngfāngmǐ),其中地上面积3480平方米,地下面积4120平方米。展陈面积2800平方米,设有基本陈列展厅与临时展厅。为了更好展示(zhǎnshì)汉代(hàndài)墓葬文化(wénhuà),此次改建(gǎijiàn)在设计风格、结构规划及外立面打造上,处处彰显汉代质朴、闳放的文化内涵。其中建筑造型取意汉代墓葬形制,采用覆斗式造型,四面放坡,配合以夯土(hāngtǔ)立面材质。
建筑设计尊重原有遗址及地貌,遵循“整体保护”与“最小干预”原则,一号墓(mù)在室内展厅展示;二号墓在室外地面通过硬质铺装等材质再现墓室形制(xíngzhì);金代水井设在外庭院形成景观空间;封土堆通过绿化步道融入(róngrù)参观流线(liúxiàn)。
主入口隔扇墙(qiáng)立面(miàn)纹理提取“黄肠题凑”中的(de)题凑形式,正面横向纹理为“黄肠题凑”的延展面,侧面为“黄肠题凑”的截断面,从而巧妙运用了黄肠题凑葬制文化特点。
值得一提的是,项目(xiàngmù)还整体通过采用绿色建材、装配式结构、节水器具和节能(jiénéng)电气系统等(děng),结合自然采光、通风等适宜技术策略,实现绿色低碳、节能环保。
新馆依托丰富的(de)文物资源和创新的展陈形式,运用包括AR技术和三维数字扫描技术等在内的先进技术手段,对大葆台西汉墓的文化内涵、所出土的文物进行细致解读,让文物“活起来(qǐlái)”。观众只需(xū)通过上传现场照片,就可了解墓主人的下葬过程(guòchéng)、墓葬内原有场景(chǎngjǐng)以及相关(xiāngguān)出土文物所蕴含的意义和价值。此外,博物馆也将继续作为社会教育活动和科普(kēpǔ)教育活动基地,进行汉代文化科普,观众来此可以体验投壶、写竹简、穿汉服和模拟考古等。
新馆重新开放后,同步(tóngbù)推出了两大重磅展览《汉风(fēng)轪华(huá)——马王堆生活艺术特展》和《勃碣都会 幽燕华章——西汉广阳国历史文化展》。《汉风轪华——马王堆生活艺术特展》从财富、饮食(yǐnshí)、服饰、典籍四大维度,全方位展现西汉贵族的精致生活与精神追求。
图片(túpiàn)来自“北京考古遗址博物馆”公众号常设展览《勃碣都会 幽燕华章——西汉(xīhàn)广阳国历史文化展》则(zé)以(yǐ)丰富的文物展陈和精心设置的复原场景多角度展示汉代幽燕地区多姿多彩的社会风貌,凸显燕国、广阳国对北京地区汉代社会生活、物质文化、思想信仰(xìnyǎng)等诸多方面的重要影响。
1. 岳强,《位于丰台区(fēngtáiqū)的西汉王陵,其奢华体现(tǐxiàn)在“黄肠题凑”》,北京日报
2. 杨丽娟,《大葆台遗址博物馆重张,再次唤醒沉睡(chénshuì)两千多年的北京(běijīng)记忆》,北京日报
3. 北京晚报,《“黄肠题(huángchángtí)凑”奇在何处》
4. 侯晓晨,《大葆台西汉墓博物馆 直面神秘(shénmì)古墓》,北京青年报(běijīngqīngniánbào)
5. 王旭晓,《汉代人为何(wèihé)喜欢厚葬》,澎湃新闻
6. 展(zhǎn)圣洁(shèngjié),《北京大葆台遗址博物馆5月20日重张开放,将设马王堆展》,新京报
7. 秦金月,《北京大葆台遗址博物馆(bówùguǎn)新馆开放 重现西汉墓“黄肠题(huángchángtí)凑”》,中国网
8. 北京文博(wénbó),《「文物里的北京」第十一集:大葆台(dàbǎotái)汉墓的前世今生》
9. 北京(běijīng)文博,《「文物里的北京」第十二集:大葆台黄肠题凑》
10. 北京(běijīng)文博,《「文物里的北京」第十三集:玉(yù)舞人和玉觽——汉代的柔情和浪漫》












相关推荐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快抢沙发吧~
你 发表评论:
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