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正文

国网湖北电力发扬大别山精神助力红土地蝶变

体育正文 185 0

国网湖北电力发扬大别山精神助力红土地蝶变

国网湖北电力发扬大别山精神助力红土地蝶变

——国网湖北(húběi)电力发扬大别山精神助力红土地蝶变

中国能源(néngyuán)新闻网记者 曲艺 通讯员 王荣

  从17岁时(shí)高位截瘫“以为一辈子也就这样了”,到成为国家级非遗项目红安绣活省级代表性传承人,48岁的席(xí)和玉(yù)说“没敢想日子还能过成这样”。

  “是他不断地鼓励(gǔlì)、开导我,让我的生活(shēnghuó)有了盼头,我好感谢他。”席和玉口中的“他”指王春华,系国家电网湖北电力大别山共产党员(gòngchǎndǎngyuán)服务队队员。

  位于大别山南麓(nánlù)的红安(hóngān),原名黄安,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全国唯一一个以“红”字命名褒奖的县(xiàn),也是中国第一将军县。席和玉开办的“红安绣活传习所”坐落于红安七里坪镇长胜街,“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zǒngzhǐhuībù)旧址”等革命遗迹也在此。

  2024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kǎochá)湖北时强调,大力弘扬大别山精神。当席和玉寄情针线(zhēnxiàn),尽享“锦绣”人生,在她背后,“王春华们”也在用细腻(xìnì)的(de)“针脚”织就一张坚强电网,让大别山精神在为民服务中焕发新时代的光芒。

  98年前(niánqián),这里是黄麻起义的策源地(cèyuándì),先烈们在此燃起革命的星火。如今,电力点亮霓虹,也孕育繁荣,光明的传承在这片红色热土上(shàng)从未间断。

对于席和玉来说,王春华就是家人。(丰俊摄(fēngjùnshè))

  红安绣活(xiùhuó)“育新生”

  席和玉告诉记者,自从(zìcóng)木楼摔下受伤后,她(tā)就一直卧床。“出门干嘛呢,让别人看我笑话吗?”她的生活一度陷入低谷。

  可干躺着也不是办法,毕竟仅靠“熬”,无法填充一生(yīshēng)的长度(chángdù)。“绣活是我的精神支柱,一绣鞋垫,我就忘记了所有的残缺和痛苦,特别有成就感。”即便囿于方寸,席和玉也没有放弃。且随着(suízhe)岁月的层叠,那些花鸟鱼虫在(zài)她的指尖愈显灵动。

  2012年,王春华到村里抢修线路时得知了席和玉的遭遇。“你应该多走出去看看,不能总躲在屋里。”王春华告诉记者(jìzhě),其实刚(gāng)开始席和玉对此非常排斥(páichì)。

  一次又一次,王春华带着共产党员服务队的队友上门慰问、劝导(quàndǎo)。甚至,为了带席和玉出门,王春华还专门买了一双(yīshuāng)雪地靴。对此席和玉很感动:“我(wǒ)的脚是肿的,因为那双鞋,他来回跑了两三次。”

  王春华和队友经过(jīngguò)不懈努力,终于把席(bǎxí)和玉带到了天台山。经过此事,席和玉不但走出了家门,更打开了心门。渐渐地,鞋垫的面积已经容纳不下她(tā)的心思了。

  “我想开个店。”与王春华(wángchūnhuá)熟络(shúluò)之后,席和玉向他袒露(tǎnlù)梦想。王春华说:“这是好事,你手艺那么好,应该让更多人看到,办法总会有的。”

  “他帮我找(zhǎo)铺面、筹钱,开起了小店。虽然他比(bǐ)我小两岁,可我在心里把他当亲哥哥。”席和玉加重了语气。

  有了小店,加之对绣活多年的(de)潜心钻研,席和玉的人生有了更大的起色。除了省级非遗传承人,2021年她(tā)还被认定为黄冈市(huánggāngshì)B类“高层次人才”。

  如今的席和玉(yù)十分乐观。“幸亏受伤的是(shì)腰椎,如果是颈椎,那我的手都废了。”她笑对过往。

  “两个孩子放学回来,女儿(nǚér)就是这一边的,儿子就是这一边的。”席和玉忙不迭地戳戳(chuōchuō)右脸又戳戳左脸,向记者分享儿女“争宠”的甜蜜,“现在每天都(dōu)特别有动力”。

  席和玉所(suǒ)走的每一步,王春华和队友们都不(bù)曾缺席。“我算高龄产妇,身体又特殊,生孩子时当地不收,还是他们把我送到(sòngdào)了武汉的医院。”

  除席和玉外,多年来,王春华带领队员先后开展“春蕾行动”“暖冬牵手”“邻里守望(shǒuwàng)”等志愿服务活动200余次(yúcì),帮扶(bāngfú)对象接近千余人。“虽然我们做得十分有限,但只要(zhǐyào)能够给别人带来一点点帮助,都值得去做。”他说。

  王春华(wángchūnhuá)还有一重身份——吴隆煮(zhǔ)烈士的侄曾外甥。吴隆煮是民政部公布的第一批300名著名抗日(kàngrì)英烈之一,1914年出生于红安县高桥镇曹门村,是《亮剑》中一营长张大彪的原型。

  此前获评(huòpíng)“湖北好人”时,王春华在笔记本上写下这样一段话:“革命战争年代,曾舅爷他们用热血浇灌(jiāoguàn)出民族解放的希望之花。而在新时代的春风里,我愿做那朵延续红色血脉的蒲公英,带着志愿(zhìyuàn)服务的种子飘向每个需要温暖的角落(jiǎoluò)。”

  红苕变身“致富(zhìfù)宝”

  吃,是人(rén)与土地最日常、最亲密的关系。红安是我国著名的红薯产区,根植红土地、富有烟火(yānhuǒ)气的“红安苕”是全国首个甘薯国家地理(dìlǐ)标志保护产品。

  革命时期,红安人民不光(bùguāng)积极投身革命,还把(bǎ)自己(zìjǐ)作为口粮的红苕尽数托出,给红四方面军的指战员用作军粮,自己却以树皮草根充饥。也因此,红安苕和井冈山的红米饭、南瓜汤齐名(qímíng),自带“红色基因”。

共产党员服务队帮助农户(nónghù)挖红薯。(蒋伟泉摄)

  红安依托红安苕建成食品科技产业园(chǎnyèyuán),形成“种植—加工—物流—电商”全产业链(chǎnyèliàn)集群,产业链综合产值突破43亿元。

  曾滋养红军将士的红安(hóngān)苕,从“救命粮”变身“致富宝”,这不仅是产业的升级,更是“革命理想高于天”的信念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转化为(wèi)富民强县现实动能的生动写照(xiězhào)。

  该如何让这份宏大的信念落地?需从更(gèng)细微处着笔。

  将它融入(róngrù)发展规划中——国网黄冈供电公司通过前置对接农业农村部门,将电网建设与土地(tǔdì)整理、水利设施布局同步设计,精准布局农网改造,实现(shíxiàn)“电等农时”的主动服务模式。

  将它融入日常服务中——国家电网湖北(húběi)电力大别山共产党员服务队队员、高桥供电所所长罗小(xiǎo)平有一个小本子,上面记录着高桥镇红薯产业分布情况,每名服务队队员都有2至3家服务对象。每年秋收,队员们(men)还(hái)会到(dào)地里帮农户收红薯,开展“光明(guāngmíng)直播间”助农行动。“在我们基地建设(jiànshè)前期,供电所只用一天的时间就架起了17根电杆,通上电后,育苗自动灌溉系统运行起来,产量比往年提升了近40%。今年(jīnnián)开春之后,供电所的师傅们还主动跑到基地来,帮助我们检查用电设备。”苕韵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技术负责人王越江说。

  将它融入民生改善中——近来,有几家红薯加工企业(qǐyè)向罗小平咨询光伏(guāngfú)接入的相关政策,他让所里的年轻人(niánqīngrén)创新设计了(le)一张“阳光银行卡”,写明流程和注意事项。“这卡好,每平方发多少电,多少收益,全都(quándōu)一目了然。”湖北育惠和瑞盈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吴丽芳告诉记者。

  截至2025年5月,黄冈全市新能源装机规模930.8万千瓦。其中,建设(jiànshè)分布式光伏电站81635座(zuò),总装机341.3万千瓦,居全省首位。新时代(shídài)的“两山(liǎngshān)”答卷,正在助力乡村振兴中激情书写。

共产党员(gòngchǎndǎngyuán)服务队安装配电变压器。(丰俊摄)

  赤诚守护“大动脉(dàdòngmài)”

  乡村振兴中充足的动能,离不开电网的持续升级改造。近年来,国网湖北电力在红安(hóngān)新建10千伏线路337.23公里(gōnglǐ),新增变压器107台。“让人人都能用好电”是共产党员服务队的执着(zhízhuó)追求。

  “红安这片土地上的电压(diànyā)等级,经历了从(cóng)最初的220伏、到500千伏,再到如今世界上最高等级的特高压1000千伏‘遍地开花’的阶段。”国网黄冈输电运检分公司党总支书记、副经理刘铭俊总结称,“百年红安见证(jiànzhèng)了电网的不断强筋健骨(jiàngǔ)”。

  “黄冈是湖北的东大门,多条(duōtiáo)‘能源大动脉’从黄冈出省,辐射外省(wàishěng)。”刘铭俊(liúmíngjùn)介绍,黄冈境内220千伏及以上(yǐshàng)输电(shūdiàn)线路83条、线路总长3074.24公里,其中超特高压输电线路“大动脉”27条,且有多条是送往江浙沪等华东负荷中心的跨区重要通道。仅红安,就有5条。

  刘铭俊说,2023年(nián)起,黄冈承担起超(qǐchāo)特高压输电线路通道运维业务。“挑战很大,责任更重。”

  能源“大动脉”70%以上途经丘陵山地,植被生长茂盛,线路通道如遇火情,将会对安全稳定运行造成威胁。“特别是(shì)红安,为了(wèile)守护通道安全投入大量人力、物力,优化(yōuhuà)生产管理体系,至今未发生一起因通道运维不到位(dàowèi)而使大电网受损的事件。”刘铭俊颇为自豪。

  “有啥(shá)秘诀?”记者追问。“不讲条件。”刘铭俊答。

  国网黄冈供电公司以“人防+智防”融合的方式(fāngshì),防范山火隐患。比如,开展“紧盯隐患防山火 矢志斗争保平安”主题实践活动,党员干部在清明期间(qījiān)分赴(fēnfù)红安、麻城、武穴、浠水等4个片区(piànqū)协助开展防山火值守,确保隐患点“处处有人盯”,杆塔“基基有人守”。

  “小小黄安,人人好汉。铜锣一响,四十八万。男将打仗,女将送饭(sòngfàn)。”一曲《黄安谣》,传唱(chuánchàng)着(zhe)红安人的骄傲,也是烙在老区人民灵魂深处最赤诚的记忆。而今的“处处有人盯(dīng)”“基基有人守”,何尝不是电力人所谱写的新时代《黄安谣》?

  将目光拉远,湖北电网是三峡外(wài)送的起点、西电东送的通道、南北互供(hùgōng)的枢纽、全国联网的中心,通过6直22交2柔直与四大(sìdà)区八省市电网互联(hùlián),同时有5条跨境特高压直流,是全国联通外区、外省最多的省级电网。可以(kěyǐ)说,湖北电网保供影响(yǐngxiǎng)华中之安,关系全网大局。当国网湖北电力举全员之力、以满腔赤诚守护这些能源“大动脉”,又何尝不是对“坚守信念、紧跟党走,顾全大局、团结奋斗,勇当(yǒngdāng)前锋、不胜不休”的大别山精神的最佳诠释?

  长胜街43号,是席和玉“红安绣活传习所(chuánxísuǒ)”的门牌号。记者注意到,在(zài)它旁边,还有两个醒目的标牌。一个写着(zhe)“国家电网湖北电力大别山共产党员服务队定点(dìngdiǎn)帮扶户”;另一个是国网红安县供电公司七里(qīlǐ)供电所“红领网格”服务公示牌。何为“人民电业为人民”?此处“无声胜有声”。

  国网湖北电力(diànlì)共有265支共产党员服务队,网格员更是不计其数。他们长年走家串户,才有了百姓口中流传(liúchuán)的大白话——进村狗不叫,进门知道(zhīdào)柴火灶。

  这深厚的鱼水情,也凝聚在席和玉向记者展示的一张照片中:以红为底色的餐具垫板上,绣着金色(jīnsè)的“幸福”“美满(měimǎn)”四个字。身穿红马甲的王春华手持(shǒuchí)“幸福”、乐得开怀,席和玉手持“美满”、笑得明媚,他们携手并肩(xiéshǒubìngjiān),终如愿。

国网黄冈(huánggāng)供电公司麻城输电运维班员工(yuángōng)对豫武一二回1000千伏线路进行巡视。(丰俊摄)

来源:中国(zhōngguó)能源新闻网

国网湖北电力发扬大别山精神助力红土地蝶变

欢迎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

暂时没有评论

暂无评论,快抢沙发吧~